毛医生博客
转载:针灸治疗腰痛的各种治法

步法治疗急性腰痛150例

作者/曹文钟 王建钦 张莉

笔者在针灸临床上运用“五步法”治疗急性腰痛150例,疗效尚好,兹报道如下。

一、临床资料

本组患者共150例。

其临床特点是:发病急,病程短,疼痛剧烈,难于活动,生活不能自理。其疼痛与体位有关,多在咳嗽、喷嚏、大声说笑时疼痛加剧,且为持续性疼痛,阵发性加重,休息后不能缓解,疼痛性质为刀割样、针刺样、火烧样痛。

年龄最小19岁,最大69岁,以20~50岁年龄组最多,共94例;

男63例,女87例;

发病时间在1~12d,平均5.8d;

初诊病人56例,其余94例;

病人均采用过其它疗法无效而来针灸科求治。所有病例均经西医专科检查而确诊。

二、治疗方法

急性腰痛因属急症,据“急则治其标”的原则和针灸的临床特点,笔者总结出针治急性腰痛的“五步法”。此法遵循刺激量从轻到重,操作由泻到补的原则,故临证运用时需按部就班,有条不紊。

1、针大椎法

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,此穴对经络病之住痛移疼有很好的治疗作用。

针刺时选用3寸毫针先垂直进针0.1寸,然后按倒针柄向至阳穴透刺,施以捻转手法并不断调整针刺方向,使针感下传至病所

阳虚病人用“烧山火”手法守气1min,使腰骶出现热感,如属风寒则提针至皮下再向左右肩井透刺,以达助阳散寒之目的,行速刺法,不留针。

一般病人应用此刺法后疼痛可缓解,尤对督脉腰痛最为有效。大椎穴这种特殊针刺法我们称之为“大椎穴改良针刺法”。

2、缪刺法

下病上取针攒竹法

攒竹为膀胱经穴,在头部,近于膀胱经之结睛明穴,据“根治本,结治标”的原则,针此穴能疏通经气而止痛。

针刺时选用0.5寸毫针,先垂直进针至骨,然后施以雀啄手法,刺激量由轻到重,边针边让患者活动腰部并加强针感,如能使患者流泪则效果最佳。

一侧腰痛针同侧攒竹,两侧腰痛取双侧攒竹穴,针此穴对膀胱经腰痛疗效尤佳。

其它缪刺法

急性腰痛的缪刺法尚有另外二种。

一是远端取穴法,即上病下取法。因急性腰痛以膀胱经和督脉痛为主,故一般取膀胱经的昆仑穴,针刺时行强泻法。

二是阴阳缪刺法,即督脉腰痛刺与之对应的任脉,痛在膀胱经者则刺与之相对应的阳明经。此二法均行速刺法。

3、刺络拔罐法

凡急性腰痛病人,不管腰痛痛在何经,在其疼痛区域内均可扪及条索状的僵硬压痛点

找准此点后用三棱针重刺3~5下,然后用大号火罐重拔之,拔罐后用手重叩罐顶数下,使之尽量多拔出血,按此法拔罐出血量可达5~10ml,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变黑不起泡为度。

4、重灸法

在刺络拔罐后,用至少5根艾条捆在一起,重灸拔罐之紫黑色部位,灸至病人难以忍受,皮肤由紫黑色变为鲜红色为度。

此法有非常强烈的温通血脉的功效。凡急性、重症剧烈之腰痛,在应用了其它疗法均无效时非此法不能取佳效,重灸法治疗急性腰痛不仅有即刻效应且复发率低,关键是于拔罐后重灸之。

5、补肾法

急性腰痛病人其急性发作虽属标实,但总以肾虚为本。

临床发现经用上述刺法后,病人的腰痛主症消失,生理功能恢复后却出现腰部的沉重感,究其原因是重用泻法后损伤肾气所致,故最后以补肾法而收全功

取穴:肾俞、关元俞、命门、志室、委中、太溪,用补法。

在补肾的同时尚可借鉴以下经验:

一侧腰痛要先针健侧对应点,低头腰痛加重针天柱穴,咳嗽腰痛加重针阳陵泉、鱼际;

腰痛及背先用大椎穴改良针刺法继针肝俞、膈俞;

腰痛及腹针天枢、列缺;

腰痛及腿针环跳;

劳累、行走后腰痛加重则用火针点刺痛点;

翻身腰痛加重针绝骨、支沟;

拘紧挛缩性疼痛刺后溪、申脉;

腰部游走性疼痛刺风池、风府;

沉重而伴有下坠感刺中脘、足三里;

胀痛、刺痛刺络放血。

在临床运用“五步法”治疗脊椎肿瘤所致的腰腿痛病人时,不仅可以缓解症状且能替代吗啡、杜冷丁等麻醉剂的止痛作用,其止痛时间较西药止痛剂维持的时间长,尤其对麻醉剂产生耐药性者,应用“五步法”治之更具优势。

四、典型病例

白xx,男,51岁,干部,初诊:1995年5月19日。主因腰剧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痛2天就诊。

患者于诊前两天晚上,骑车摔倒在下水道内,当时意识尚清,能自行站起,但感腰剧痛,遂前往市某医院就诊,因腰剧痛曾怀疑骨挫裂伤,后经CT扫描示:第4~5腰椎间盘突出症。建议手术治疗,患者拒绝而求治于针灸。

刻诊腰剧痛,痛如刀割不能活动,抬入诊室,坐立均感困难,稍动即呻吟呼叫不已。头前屈、咳嗽、深呼吸均使腰痛加剧,并向右下肢放射。生活不能自理,因剧痛不能翻身和睡眠,心烦易怒,不思饮食,小便少,大便3日未行,舌黯红苔白厚,脉沉弦涩。

查体:急性痛苦面容,频频汗出,精神萎靡,被动体位,腰前屈、后伸、侧弯旋转均不能,腰椎前凸变直并向左侧倾斜,于腰椎2~5棘突右侧腰肌强直,触痛明显,直腿抬高试验阳性。

辨证:急性腰腿痛(外伤致气滞血瘀)。

治以行气活血止痛。

取穴:大椎、攒竹(右)、天柱、鱼际、阳陵泉、太溪、委中、昆仑、肾俞、大肠俞、健侧及腹部疼痛对应点,局部腰肌强直部位。

操作:先用大椎穴改良针刺法,攒竹穴垂直进针至骨行雀啄法,边针边让患者活动腰部至眼中蓄满泪水为度。天柱穴和健侧、腹部对应点行速刺法,疼痛强直部位用三棱针重刺、重拔罐后重灸之。

依上法治疗后,唯感腰部沉重僵直不适,咳嗽仍向下肢放射,继针它穴,留针30min,起针后自己走出诊室,共治8次而愈。2年后随访腰痛无复发,复查CT示原突出之椎间盘已复位。

五、讨论

1、应用五步法治疗急性腰痛其即刻止痛率可达90.7%,且临床症状和体征亦能得到相应改善。对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和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人用“五步法”治之,体征消失快且疗程短。

150例只有56例发病后即来针灸科就诊,另外94例则是在运用了其它疗法无效时才求治于针灸,这至少可以说明病人对针灸疗法尚存有误区,发病后大部分病人不能前来就诊,其次是针灸疗法往往作为最后一种补救措施,其疗效要优越于它法。

2、引起急性腰痛的原因很多,症状亦复杂多变,但因属急症,来势骤然,故治疗大法为急则治其标。在临证时依据急性腰痛的特点要首辨腰痛处在何经,病在何位,然后按“五步法”依次施治

前四法为重泻法,第五步法则是寓泻于补法。因急性腰痛者以本虚标实为多,重泻之后明显表现出肾虚之象,故用毫针缓补之。毫针刺法中的经验取穴为针治腰痛的精要之处,用之得法,事半功倍。一般在第一个疗程内五法并用,从第二个疗程起偏重于第五法依病情酌配一、二前四法。

3、 古人云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我们在临证中发现对急性腰痛的治疗如单以毫针治之则显力单势孤,难以取佳效。故鉴于此在五步法中用毫针、三棱针、火罐、艾条甚至火针,其临床运用各有适应症,综合运用则使其各自的疗效相互配合,相得益彰。

4、“五步法”中应着重说明的是特定腧穴的特殊操作。如:大椎、攒竹穴的特殊手法。这些手法与传统针刺法有所不同,在个体运用中更要仔细体会其微妙之处。至于其机理笔者已在有关学术刊物上作过专门论述,此不赘述。

艾灸止痛为笔者临证一得,其要领是“重灸”,即至少用五根艾条捆在一起重灸之,且需与拔罐配合运用。

5、应用五步法在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我们的体会是:

其一疗程短,疗效显著,41例病人用五步法治之无一例失败者,治愈率为87.8%,疗程不超过30次;

其二突破了目前治疗此病要以牵引手法复位为主、药物治疗为辅、针灸治之只能运用于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观念;

其三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从不强调病人绝对卧床休息,只要症状、体征消失,功能恢复即可从事功能范围内的活动。

从治疗时间上看93%的病人一个疗程即能从事正常的功能活动,跟踪观察发现“五步法”治疗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好且复发率极低,大部分病人应用此法治疗后病理体征(如CT.MRI)亦可得到根本性恢复,如突出部位的复位。

6、急性腰痛临床表现复杂多变,故我们以“五步法”来统治各种急性腰痛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。因其辨证方法独特(经络辨证),治疗大法明确,针具选择和操作有条不紊,这对于初涉针灸临床的医生更具指导意义。

我们把“五步法”重点提出来,目的在于介绍临证施治的特殊要领,其实如果能融会贯通上述各法,并执简驭繁,临床是可以统治全身各部位和各种表现之疼痛的。

毛家立
安顺市中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

2015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,医学学士,师从“安顺市名中医”毛永兴医师十余年,在继承发扬师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有自己独特认识。

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妇科病,男女不孕不育,脾胃病,抑郁症,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内科杂病。

尤善于纯针灸治疗各类痛症、内科疾病及纯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类内分泌疾病。

黔ICP备202200360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