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医生博客
转载:口中异味怎消除?

看董建华处理口“腥、黏、涩、干、臭”之​不同。

一、湿泛口腥案

姜姓患者,年61岁,男,病案号871044,1987年12月3日初诊。

睡醒后即感口中腥味,平素痰多、胃脘痞闷,食后加重,舌红苔黄腻,脉濡细。罹疾2年,胃镜示:十二指肠溃疡。证属湿浊上泛,肺胃失和。当以芳化湿浊,调理肺胃。

处方:藿香10克,佩兰10克,陈皮10克,清半夏10克,白蔻仁3克,木香6克,砂仁3克(后下),香橼皮10克,苏梗10克,佛手6克,焦三仙各10克。6剂。

药后口中腥味减轻、胃脘稍觉畅快。守法遵方,加减服用20余剂,腥味全除,唯餐后胃脘偶觉痞满。

按:

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曰:“肺,······其臭腥”,可知腥乃肺味。本例脾胃不和,聚湿生痰,痰湿上泛于肺,故痰多;晨醒口中腥气,因清晨之时,十二经气血流经脾胃,脾胃当旺之时,湿邪欲外达,氤氲之气从肺发出变为腥味;湿聚胃脘,胃气不降则痞满;湿郁热化,则苔黄腻质红,故病性为湿,病位关乎肺胃。

治疗取藿香、佩兰入脾、胃、肺经,芳香化湿;砂仁,白蔻仁芳香温煦,化浊行气;陈皮、半夏化湿健脾;苏梗入肺脾,理二经之气滞;木香、香橼皮、佛手理气和胃;焦三仙导滞以助胃降。如是则湿浊得化,肺胃得降,脾胃协调。湿浊既无内生之源,又无上泛之机,则腥气乃除

二、湿热口粘案

陈姓患者,年 71 岁,男,病案号 87844,1987年11月22日初诊。

口中粘腻,滞涩不爽,似有物从胃中上溢口腔,舌尖觉干。病史一年,常含橄榄以缓口粘涩,然初则稍效,中则无效,后则牙痛。舌质红,苔薄黄腻而干,脉细弦,证属湿热困中,上泛口腔,治当清热化湿,理气和胃降逆。

处方:藿香10克,佩兰10克,山栀10克,芦根20克,瓦楞子10克,香附10克,苏梗10克,佛手6克,香橼皮10克,陈皮10克,枳壳10克。6剂。

二诊:口粘好转,似物上溢感消除,牙痛缓解,仍舌尖干,大便稍干,少寐而烦,舌红苔根黄,脉弦细。湿热渐解,余邪留恋,心神不宁。当以清化和中,佐以安神。

处方:全瓜蒌15克,芦根20克,清半夏10克,陈皮10克,枳壳10克,香橼皮10克,佛手6克,百合10克,合欢皮10克,生龙牡各15克(先煎),夜交藤10克。6剂。

药后睡眠转佳,便畅烦消,口粘大愈。

按:

本例由于湿热困中,上泛口腔,以致口中粘腻;热邪伤津,则滞涩不爽,胃气上逆,则似物从胃中上逆。

舌尖干有二因:一则热邪蒸腾,劫夺心阴;二则湿阻气机,津不达心。橄榄性酸甘,食之可酸甘化阴而缓津伤之口涩,然病本究属湿热,非阴虚也,故久含反助湿增热,以致牙痛。

舌红苔黄腻而干,则为湿热之明征。湿当化,热当清,胃当降。故方取藿佩芳化湿浊;山栀、芦根清热,芦根又可生津;瓦楞子制酸以除牙痛;香附、苏梗、陈皮、枳壳、佛手、香橼皮理气和胃通降。

二诊中:湿得化解,然其粘腻之性,难以数日尽除,且热邪烁肠津以致便干;久病津不达心,以致心血不足而少寐;阳浮于上则烦躁,故设瓜蒌以清热化湿、润肠通便;百合润肺清心以疗舌尖干;合欢皮、夜交藤养血安神;生龙牡潜降上浮之阳;余药则仍守法于清热化湿、和胃通降。

三、津伤口涩案

万姓患者,年66岁,女,病案号 87571,1987年7月4月初诊。

拔牙之后,口涩难忍,大便稍干,舌红苔薄黄,脉细弦。术后阴津受伤,虚热燔灼。当以酸甘化阴,清热通降。

处方:乌梅3克,知母10克,芦根15克,甘草3克,麦冬10克,生地10克,元参10克,全瓜蒌10克,生石膏10 克(先煎),枳壳10克,藿香10克 。6剂。

药后口涩减轻,大便通畅。去石膏,入砂仁3克继服12剂,口涩大愈。

按:

本例因拔牙之后,荣血受损,阴津不足,以致虚热内生,灼伤口津所致。口乃胃所主,故治疗以养胃阴、清胃火为主。

方中乌梅、甘草酸甘化阴,麦冬、生地、元参、芦根、石膏、瓜蒌养阴降火;胃主降,故入枳壳以和胃通降,又能防诸药之凉腻易阻之性。

然何以用藿香?盖正值暑令,暑或伤津,或夹湿,均于病情不利,故用之以防,时令药也

四、火亢口干案

王姓患者,年68岁,男,病案号8723,1987年3月2日初诊。

口干舌燥,入夜似燎,泛酸嘈杂,胃脘灼痛,大便溏薄,舌红苔黄腻中灰厚,脉弦细数。胃镜示:十二指肠球部溃疡,证属胃火上炎,湿热郁阻,当以清泻胃火,化湿解郁。

处方:生石膏20克(先煎),山栀10克,黄芩10克,块滑石10克,芦根20克,金铃子10克,元胡6克,苏梗10克,香附10克,陈皮10克,葛根15克。6剂。

药后口干舌燥减轻,入夜似燎大减,胃脘灼痛缓解,仍泛酸嘈杂,大便溏薄,苔黄腻,脉细弦。守法继治2月余,口干大愈。

按:

口干是老年人常见病症。其因有阴虚、湿热、火热等等不同。本例病人,以胃火上炎为主,故见口舌干燥,年高气血不足,入夜更甚,热邪乘势燔灼,乃发入夜口中似燎;胃火内炽,乃致脘中灼痛;湿阻气机,土壅木郁则作酸,湿热动中则嘈杂,湿趋肠道则便溏。苔黄腻为湿热之象,中灰厚乃胃火炽盛之征;脉细弦数为火盛阴伤、气滞湿阻之象。

故方以石膏为君,直泻胃火;山栀、黄芩助君泻火;滑石清热利湿,使热从小便而出;芦根清热生津;金铃子、元胡、苏梗、香附、陈皮理气和血、疏理肝脾;葛根解热生津,又能升发阳气,鼓舞脾之清阳上升,而达止泻作用。

口腥、口干、口粘、口涩诸症,历代著作鲜有详加区分论述者。然临床上,每遇这类病人,自觉症状各不相同。故三者虽有程度不同,或每兼而见之,但多以其少一症为主,甚或独立出现,临床当详加辨证

五、肝郁口臭

潘姓患者,年 64 岁,女,病案号 8756,1987 年 4月 16日初诊。

口臭而干,心情烦躁,少寐痞满,恼怒症剧,舌红苔薄黄,脉细弦。证属肝气犯胃,浊气上逆。治以疏肝和胃,镇心安神。

处方:柴胡10克,白芍10克,郁金10克,香附10克,香橼皮10克,枳壳10克,佛手6克,苏梗10克,大腹皮10克,生龙牡各15克(先煎),合欢皮15克。6剂。

药后口臭减轻,神安寐泰,痞满缓解。继以原义出入 10余剂,口臭渐除。

按:

临床治疗口臭,每从食滞、脾胃积热或肺热入手。对于因气郁致口臭者,前人亦曾有所认识。

如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·口臭候》谓:“口臭由五脏不调,气上胸膈。”危亦林《世医得效方· 口齿兼咽喉科· 总说》曰:“热胜则口苦,寒胜则咸……劳郁则口臭。”此明确指出气郁可发生口臭。

结合本例病机分析:平素恼怒伤肝,肝气犯胃,导致胃气不降;胃气不降,逆而上行,引动腑气上冲,乃生口臭。故方取柴胡、白芍、郁金、香附疏肝理气;香橼皮、枳壳、佛手、苏梗、大腹皮和胃理气;生龙牡、合欢皮镇心安神;龙牡又有平肝潜阳之效,从而防止肝郁化火。

毛家立
安顺市中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

2015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,医学学士,师从“安顺市名中医”毛永兴医师十余年,在继承发扬师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有自己独特认识。

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妇科病,男女不孕不育,脾胃病,抑郁症,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内科杂病。

尤善于纯针灸治疗各类痛症、内科疾病及纯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类内分泌疾病。

黔ICP备202200360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