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医生博客
转载:谈实热证用热药的体会

谈实热证用热药的体会

作者/郭贞卿 整理/张斯特,张斯杰

简介:郭贞卿,1892~1983年,四川威远人,出生于中医世家,是近代已故著名女中医。

学术代表专著有《郭贞卿医论集》《郭贞卿医论医话集》及遗著《郭贞卿秉烛医话》一部。

实热证能不能用热药?古今医家众说纷纭。我认为用得巧疗效非常好,如果做些理论的总结工作,是会丰富中医治则,提高中医治疗艺术的。兹分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体会。

一、热毒壅盛,表卫不通

里热壅盛而卫分无汗的症候,常需在清泄攻下法中少配以辛温宣发之品,以助清解。这类病人表里俱热,三焦火盛,壮热无汗,面赤目红,鼻干口渴,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,甚则谵妄鼻衄,或发疮疡肿毒,脉滑数或洪数。

这类热毒充斥一身表里上下皆热之证,治除常法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外,我还常根据身热无汗的表卫不通情况,配以适当辛温发表之品,使汗出,邪火得以通行, 能有外达的去路。

防风通圣散

如《宣明论》中的防风通圣散,功用为散风解表、清热泻火、通便。多用于表里俱实、风火壅盛的实热证;见症有恶寒壮热、烦躁、头痛、便秘、尿赤、舌苦厚腻或垢浊,脉滑数或弦数等,为表里双解的复方。宣通表卫用辛温之防风、荆芥、麻黄。

除治此等证外,我在临床上将此方加减用于急性荨麻疹、过敏性药疹、痈肿初起、急性副鼻窦炎、丹斑隐疹等,属于里热壅盛,表卫闭郁者。根据此方汗、清、下并用的特点,对常在火旁工作,或饮食又较肥美之人,外感风寒而见面赤、口干、便秘者,颇有良效。

肝阳上亢之人,常导致热郁胃肠而见便秘腹满,头昏头晕头痛加重,再症现目赤、口鼻干燥、体丰者,用此方后血压下降,病人感到轻快,颇佳。

《外台秘要》石膏汤,方中使用麻黄、淡豆豉亦同属一理。

二、里热壅结

《金匮要略》治肠痈的薏苡附子败酱散,取用附子乃是苦寒清热之中伍辛热以达壅散结之用。尤在泾对此方解释说:“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耳。”

左金丸

朱丹溪之左金丸重用黄连苦寒泻火降逆,少佐吴萸辛热开郁散结以治胃热脘痛,热闭夹秽浊之气用苏合香丸以温开等治法,都是很据性用相须则寒热相济这一原则而具体运用的。

半夏泻心汤

《伤寒论》中之半夏泻心汤,方中有辛温之干姜、半夏,其中也明显含有此义。所以,本方应用很广,不仅伤寒误下成痞,即不由误下而寒热中阻致痞以及湿热留恋、脾胃升降失调致痞者,多从此方加减,而且疗效很好。

反佐疗法亦是用于里热壅结的一种有效方法,如阳盛拒阴之证,临床上可在大剂寒凉清泄药中,少佐温热之品以调其格拒。

我认为寒则冰凝,热则流通。所以《医宗金鉴》姜柏散涂搽口糜,即是取其热性之流通,以宣散热邪,同时又能预防郁热之产生,寓防于治,两全其美。

业师蜀中已故名老中医李斯炽,曾谆谆告诫于我:

“治病要立足于眼前,顾及于将来,两相兼顾,才不会因小失大。”

多少年来,我牢记此中道理,对于各种里热壅结之证,无论有无格拒现象,我都使用热药以助流通,确有立足现在而又顾及将来的作用。

医案

如患者魏某,男,10岁。高烧(39℃ )、大便不通已六日,口渴, 腹痛拒按,小便黄,有矢气甚臭,舌苔黄腻,舌质红。查血,白细胞12000/立方毫米,嗜中性粒细胞80%。

处方蜂蜜30克、生姜汁15克、大黄6克,一剂而便通,所下如败酱、秽臭异常,腹痛顿减。连服三剂,体温正常,腹痛递减至消失,用沙参玉竹麦冬汤善后。

三、取药之“用”

取药之用,而不顾其热。比如麻黄为平喘要药,但性温,麻杏石甘汤治肺热之喘,用麻黄是取其用。又如“宣明论”桂苓甘露散为清署泄热、化气利湿之方,方中官桂即取其用。

总之,在大队寒凉药中,再配伍一定的温热药,既能利用阳药去推动阴药,增其流动之性,又能顾及阴阳互根之理,不使矫枉过正。不论是用其性,还是取其用,药一下咽,性用都会发生作用的。

因此,常会因用之巧而发生良好的、同时又是多方面的作用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在上述两种情况下,使用热药要掌握寒热之间的比例,如果喧宾夺主,非旦不能发挥其巧的结果,反会抱薪救火,酿成燎原之灾,不可不警惕。

四、体质的需要

阳气不足的体质,发生各种热症都要注意使用以热治热。

平素脾胃阳虚或肾阳不足之人,外感风热,要注意使用温补中下之品,单用辛凉发散,或苦寒清里,往往会更伐阳气,使热势缠绵不已,延长病程,我称此为只顾现在丧失将来。倘热势一旦控制,不顾阳气之亏,更会变证丛生。

医案

如我本人,一九七九年九月咳嗽一月余,吐脓痰,干酪状,色黄成块。体温39.5℃,查血,白细胞14000/立方毫米,嗜中性粒细胞86%,双肺可闻及粗糙呼吸音,并有干性粗罗音。汗多,脉浮数,口不渴,舌质红,苔黄欠润。

黄芪15克、白术15克、防风10克、苇茎30克、银花15克、连翘15克、桃仁10克、杏仁10克、薏苡仁15克。水煎服。

五剂后休温正常,痰稀白,因食欲不好,用大半夏汤善后,一月后精神食欲均恢复正常。

五、祛邪的需要

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。”

——《金匮要略》

“因血属阴类,非阳不运,故遇寒而凝。”

——《医碥》

痰饮病人有热象时,也要注意当以温药和之这个原则,远期疗效才会好,否则,常造成弊端而遗患无穷。而我在临床中休会到,不仅痰饮病是这样,瘀血证也应当注意以温药和之,寒凉过度是会加重或造成新的痰饮和瘀血的。

凡是病邪的本身需要使用温法者,遇有热症,纵是实热,都应当重视使用以热治热之法,忽视和偏废热药的运用,往往会为今后造或种种麻烦。

湿邪也属于这种情况,以湿温病为例,其治则归纳起来大约有三,即化、清、攻下。化是指苦温芳化,治湿不可远温,湿才能化,凉遏冰伏是会助纣为虐的。

我认为,凡是津液、营血等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潴留的慢性疾病,都要注意以温药和之。这是因为气机和气化正常,津液就会正常运动而不潴留,而气机气化的根本动力是阳气。这个问题我将以专题论述,此处不再多赘。

毛家立
安顺市中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

2015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,医学学士,师从“安顺市名中医”毛永兴医师十余年,在继承发扬师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有自己独特认识。

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妇科病,男女不孕不育,脾胃病,抑郁症,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内科杂病。

尤善于纯针灸治疗各类痛症、内科疾病及纯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类内分泌疾病。

黔ICP备202200360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