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医生博客
熬夜太伤心了,这样能治好身体。

怎么样熬夜?

根据中国传统医学,人晚上22点要上床睡觉,23: 001: 00要睡觉,23:001:00胆最旺,平躺在床上睡觉。1: 003: 00干警最旺,应该处于沉睡状态。3: 005: 00闭经最旺盛,必须处于熟睡状态,才能补充肺和养肺。5: 007: 00大藏经最旺,要起床排便。

所以,有人说晚上11点多就熬夜,有人说2点多就熬夜,有人认为晚上不睡觉就熬夜。

由于每个人的个人差异,对几点睡觉熬夜没有统一的定义。有些人有晚睡的习惯,每天2点左右睡觉可以睡7 ~ 8个小时。有些人习惯早睡,每天晚上10点从凌晨5点开始睡觉。

这些其实不是熬夜。

熬夜是指睡眠时间不规则,睡眠周期紊乱。

因此,无论几点睡觉,只要保持一定的睡眠周期,保持相对稳定的睡眠时间,就不会熬夜。

例如,如果你习惯每天晚上10点睡觉,偶尔有一天晚上12点多才睡觉,那么这一天算是你熬夜了。

中医对睡眠的主张其实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规律地睡觉。

但是从医学角度来看,人的身体有适应能力。如果半夜或凌晨才睡觉,但每天能睡8个小时左右,那么你的身体就能适应你的这个日程安排,所以不是睡眠的不规则性。

真正伤害身体的熬夜是不规律地睡觉。你的睡觉时间随时变化。早晚或长或短,有时不睡觉,身体的适应节奏没有那么快。甚至一玩就干脆停止工作。当然会影响健康。

熬夜的坏处

1.皮肤状态越来越差

据说女人要边睡觉边养,很多女人失去充足的睡眠,皮肤状态也会变坏。护肤的最佳时间是下午10点到下午2点。这个时间睡不好的话,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都被破坏了,皮肤越来越差,女人熬夜的缺点是皮肤。

2.视力下降

很多人知道熬夜久了会出现熊猫的眼睛,但不仅仅是出现黑眼圈。眼睛处于疲劳状态,眼睛得不到充分的休息,视力就会变弱,干燥等情况,容易出现眼球症等。

眼睛太疲劳容易引起视网膜炎、视力模糊等问题,所以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。那么我们必须减少熬夜的机会。

免疫力下降

熬夜后精神不振,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很多。因为身体器官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。因为从长远来看,身体的免疫力会大幅下降。如果是免疫力差的人本身,这个时候很多疾病也会趁虚而入。

4.记忆力越来越差了

人的交感神经休息时间是晚上,白天处于兴奋状态,熬夜的话交感神经处于神经兴奋状态。所以白天交感神经很难兴奋,出现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下降、头痛等现象。

5.容易生气

很多女生应该发现这样的问题。熬夜脸上偶尔长痘痘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熬夜的人、身体长期在负荷工作,容易出现功能性障碍,这就是花瓶的症状。

熬夜后怎么补救

1、按摩头部和颈部穴位以缓解疲劳。

(1)百会穴按摩

熬夜的第二天,如果感到酸痛,可以按摩头顶的白灰血,消除疲劳和睡眠不足引起的酸痛。

取血:白回血位于连接头顶和双耳后连接线的中央凹处。

按摩:用中指用力按压,按住血液慢慢呼气,放松时吸气,反复按压5分钟。

(2)天主血按摩

熬夜第二天累的话,按摩后通过头部的天主血还可以消除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劳。

取血:天主血位于颈部突出的肌肉外部凹陷处。

按摩:用双手将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的腹部放在发际线位置,用力按压5分钟。

2、补充营养救济的减肥方法

(1)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

熬夜后第二天早上要注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。这样可以补充身体的能量,提高第二天的生产力。动物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包括鱼虾、家禽、畜牧业、蛋类、牛奶等。

(2)补充维生素

熬夜的人容易缺乏维生素,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补充维生素。需要补充维生素A、维生素B群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等四大维生素。

3、通过适量的午餐休息恢复体力

熬夜的第二天,如果精神和体力不足,可以通过适当的午餐时间帮助恢复。但是要注意,午饭时间要控制在1小时以内,以免晚上影响正常睡眠,第二天晚上11点前要睡觉,要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身体的生物钟。此外,在这样的午餐时间,你应该躺在床上,而不能直接趴在桌子上。这样,一点也不休息,醒来会更累。

4、适当的运动太阳恢复功能

熬夜后第二天起床,可以慢跑、快走等有氧运动。一起床就要上班的人也可以在上班路上运动,一边晒太阳一边通过运动加速新陈代谢,尽快恢复身体机能。

5、为了挽救受损的皮肤,敷面膜

熬夜后皮肤很受伤。熬夜后第二天,还不如使用面膜来挽救受损的皮肤。一般来说,彻底清洁后可以使用补水面膜,然后敷完面膜后再使用修复精华进行皮肤公告。肤色暗沉,甚至长斑的人可以一起使用美白面膜。

毛家立
安顺市中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

2015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,医学学士,师从“安顺市名中医”毛永兴医师十余年,在继承发扬师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有自己独特认识。

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妇科病,男女不孕不育,脾胃病,抑郁症,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内科杂病。

尤善于纯针灸治疗各类痛症、内科疾病及纯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类内分泌疾病。

黔ICP备2022003604号